
玻璃的表現性
陳邁
宗邁建筑師事務所負責人
玻璃在建筑中是不可或缺的素材,否則就無法采光,也無法將戶外的景觀帶到我們生活的空間,在早期的建筑設計中,由于玻璃的種類和功能有限,玻璃只能扮演功能性的甘草角色,但是在近十余年間有了長足的發展,各種玻璃都在臺灣的市場中可以取得,配合著帷幕墻系統的發展,玻璃已經躍升到前臺,成為建筑設計與表現的重要材料。
由于上述的原因,我們在 60 至 70 年代的執業初期,所見到玻璃的運用是有限的,基本上也只是做尺寸有限的窗戶而已,在早期即使是辦公大樓的設計,也只能在立面上分割以后,將開口作成一樘樘的窗戶,每一樘窗戶往往還要加上細密的窗欞,才能使玻璃不會破裂,到了 80 年代,玻璃帷幕墻逐漸被引進臺灣,玻璃與金屬就可以成為主角了,但我們也看到許多的假帷幕墻,通常是一條水平的玻璃開窗接著一條水平的金屬版,但實際上金屬板是固定在樓板上,而玻璃開窗只是固定在金屬板之間的窗戶而已,不是一個具有整體結構強度以及排水功能的帷幕墻。
宗邁在設計萬國通商大樓的時候,設定的印象是給臺灣 IBM 公司使用的,所以一切規格都比照該公司的國際標準,當時臺灣的玻璃帷幕墻的規范都沒有辦法寫,因為當地無法制造,但是曾幾何時,在不到 20 年期間,臺灣的玻璃和帷幕墻工業,都已達國際水準,而且還能夠保持合理的價格和卓越的供貨以及售后服務,近年來許多卓越的建筑作品,都是在玻璃帷幕墻上大作文章,工業的進步創造了建筑師設計的可能性,而建筑師的想像力,也大力的推進了產業界的創新,所以這些進步,可以說是整個建筑設計界,營造業,以及制造商良性的互動和共同努力所造成的。
南港軟體工業園區二期

早期的玻璃帷幕墻,強化玻璃和反射玻璃,應該是被業界認為最大的進步,強化玻璃使得玻璃的強度大量的提高,而反射玻璃則大幅的增加了隔熱性,這兩者使得大片的玻璃成為可能,早期大多使用所謂的全反射玻璃,但是顏色較為死板,熱能和光線都是用反射,所以白天在戶外和晚上在室內,都像是看到一面鏡子,也容易造成環境的光害,所以后來又有所謂的離線微反射,基本上是反射模進步了,但是對建筑師來說,在美學上就有了重大的突破,帷幕墻不再只給人艷麗的感覺,而有多樣表情的選擇。
強化玻璃再臺灣使用了許多年,近年常有人批評,認為這種玻璃在曝曬不均之下,會有所謂自爆的可能,因此后來又有有了熱處理增強玻璃,這兩種玻璃最大的不同在于制作中的冷卻過程,強化玻璃比較快,所以可能有極微量不均勻的力量潛藏在玻璃內,而熱處理增強玻璃則冷卻時間長,也把自爆的可能降到了最低,甚至強化玻璃尚可再做熱浸處理,大幅減少自爆發生的機率。這些進步都為建筑師的設計提供了更多的自由,減少了風險。
在南港軟體園區二期新建工程中,我們采用了所謂的 DOUBLE LOW-E 的玻璃,這可能是國內第一次大規模的使用這種節能,又能夠提供最佳的光線與穿透性的玻璃,當時是新引進的玻璃種類,它的隔熱膜組成雙層玻璃時效果最佳,所以必需要用雙層玻璃,雙層玻璃在國外地區是非常通用的,但是在臺灣卻很少用到,主要的理由當然是增加了造價,可是我們考慮到這樣高品質的辦公大樓,值此節能及環保的時代是值得的,雖然初期投資高,但是每年節省下來的電費,很快就能夠補回這個投資,而最重要的是,它提供了最少的對外的反射,以及最大的視覺穿透,減少了外在環境的光害,增加了內在環境的舒適性,也很可能提升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,這個方面的回收就是很難量化計算,但是卻是我們應該多加重視的。

近年由于烤漆、網印玻璃的長足進步,將顏色帶進了玻璃的領域,過去玻璃的顏色都靠著反射膜,所以大多是素色的,早期固然有加入金粉,但也影響了室內的光線,而現在的反射膜和烤漆,都提供了太多新的可能性,反射膜上可以有肉眼無法看到的細孔,使得外在的顏色,無論是黃色藍色綠色紅色,里面都是一樣的自然光線,而烤漆令玻璃的顏色更為鮮艷了,我們在華亞電子所使用的彩色烤漆玻璃,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,最初是由與我們合作的一位德國建筑師所提出的構想,原本很擔心顏色會不會影響室內的光線,以及在烤漆點和烤漆線太細的時候,是不是會模糊掉,但是事實證實并非如此,烤漆的點線不但非常的精準明確,也完全沒有影響室內,這增加了我們的信心,因此在臺北市信義捷運線出口,我們再度使用了烤漆玻璃,向馬路的一邊則用烤漆,為出口增加了庇護感,卻又不影響光線的進入。
玻璃的使用以及表現性只有越來越豐富,結構玻璃,弧形玻璃,曲面玻璃等等,提供了玻璃的強度、造型、顏色等等不同的可能性,在不久的未來,將更不受限于建筑師的想像力,據說在物理學的定義上,玻璃因為沒有結晶化,所以它沒有凝結,是屬于超冷的液體陶質材料,這個定義雖然很抽象,但是似乎也告訴我們,在設計的時候可以將玻璃當成一種液體,來塑造我們的建筑,但也由于它的可能性這樣高,這樣難以完全掌握,所以也需要更多的知識和巧思,就讓我們所有的建筑工作者一起努力吧!